自元代起,我国玉雕出现了南北不同风格的南玉作和北玉作。 “南玉”以江南苏州为中心;“北玉”则以北京为中心。
《天工开物》中说:“良玉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苏郡”,说明当时“南玉”之作胜于“北玉”,闻名遐迩的玉雕大师陆子冈就是苏州人。
山水诗文“子冈牌”
那么,“北玉”的始祖是谁呢?追根溯源,北派玉雕兴盛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始于元代,始祖为元全真道人邱处机,道号长春子。谓之“修道何必离境坐,苦学玉雕成大家”。其中有诸多传奇故事:
一、“必遇贵人”
邱处机生于1148年,山东登州栖霞人,自小家境贫寒。离他家不远有一个小玉器作坊,他自幼便对琢玉发生了浓厚兴趣,时常到作坊里学看,并帮助做些粗活。作坊里有个老师傅见他聪慧过人,便收他为义徒。不到一年光景,邱处机便学会了很多琢玉技艺。
但就在这时,父亲患病去世,生活迫使他中断了学艺生涯,接过父亲的书箱担子,作了一个走串乡村学馆,贩买四书五经和文房四宝的书郎。他虽未读过书,但从小就接触中华文化经典,开始积累受益终身的文化底蕴。
一天,邱处机路过一条小河,河面没有桥,来往行人都得趟水过河。这时恰遇一个白发老奶奶正准备下水,他跑过去把老奶奶背过了河。老奶奶感激不尽,随手拔下头上一个玉簪送给他,说:
“孩子,拿着它吧,保佑你必遇贵人!”
邱处机当时并不解其意,就在河边搭了一个小窝棚住了下来,凡是来往行人过河,他都背着接送。寒来暑往,转瞬就是三年。这三年中不管阴晴雨雪,不管春夏秋冬,他一如既往,从没怠慢过一个人。
道长见邱处机如此懂得识玉,便说:
“后生,看你倒有些眼力。这块玉可是我家传家之宝,原是大宋开国皇帝赏赐我家祖宗的。”
邱处机这才明白道长本是宋朝开国元勋之后, 只因奸臣当道,半壁山河沦陷,国家危在旦夕,因此才看破红尘,遁入空门的。道长见邱处机通文识玉,就教他诗词绘画,所以后来邱处机有不少诗词佳作,《西江月十六首》即可见一斑。从此,邱处机开始了诵经传道、精心琢玉的奇异生涯。
邱处机著作《西江月十六首》
后来他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门人,但同时还是精通琢玉本领的有名工匠,连皇帝都知道有个叫邱长春的精通玉艺的道士。于是皇帝赐予他一块稀世翡翠,要邱处机作一件器物。邱处机根据翡翠的颜色、质地、自然形态,制作了个带叶的瓜形盒子献给皇帝。皇帝开始不以为然,随手打开盒子,只见一条晶莹剔透的翡翠长链上下连着盒盖和盒底。皇帝大惑不解,忙问:
“这意喻如何?”
邱处机回答:
“玉盒连体,意喻‘一统山河’!”
皇帝大喜,不由连声叫绝!
接着,邱处机又用一块羊脂白玉琢了个薄轻如纸、能透过指纹的白玉花瓶,献给皇帝,皇帝爱不释手。遂封邱处机为“白玉大士”,并把龙案上一块白玉镇纸赏赐给他。邱处机就用这块白玉琢了一根朴素的白玉簪子,别在道冠上。从此,道与玉结下不解之缘。
“白玉大士”邱处机
三、“一言止杀”
邱处机掌教时期,正当金元交替之际。1219年,远在西域征战的成吉思汗闻其盛名,遣使来召。邱处机审时度势,决定应诏,想借机为民请命,劝蒙古大汗少杀无辜。1221年2月8日,邱处机以七十三岁高龄,不辞万里跋涉,率领十八弟子踏上万里征途,开始了一年多的西行之旅。
邱处机西行之旅
1222年初夏,邱处机终于到达了大雪山(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),见到了成吉思汗。邱处机苦口劝导成吉思汗:治理天下之术以“敬天爱民”为本,应该体恤百姓疾苦,保护黎民生命,“欲一天下者,必不嗜杀人”,《元史-邱处机传》载:“拳拳以止杀为劝”,邱处机与成吉思汗进行了十二次谈话,以赤诚之心劝成吉思汗不要杀人。邱处机的“止杀”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成吉思汗,此后蒙古铁骑征战,大大减轻了对平民的伤害。清乾隆皇帝对邱处机劝成吉思汗“止杀”十分佩服,为其撰联曰:“……一言止杀,始知济世有奇功。”
四、“玉道之缘”
邱处机东归燕京,成吉思汗赐居于太极宫,为褒奖长春道人,敕改太极宫为“长春观”。邱处机仍然不仅诵经传道,还精心琢玉。他博采众家之长,融南北风格之精粹,集皇家治玉规则之大成,所作玉器件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,尤其凸显其神妙玄逸的仙风道骨。这使得一时之间京城官宦贵族、巨商大贾莫不争相抢购,人人都以拥有邱处机亲制的玉器为荣。京城的玉器行业逐渐发展壮大,长春观就不仅是讲经传道的庙观,而且成为玉雕传艺的讲习所。明初,“长春观”易名为“白云观”。
北京白云观邱祖殿
可惜年代久远,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邱祖制作的玉雕实物了。可是仅从北海团城保存的《渎山大玉海》看到,经过邱祖的提倡和传播,京都当时的琢玉工艺已经非常可观了,开始表现出“道法自然”的宏大主题,粗犷豪迈的“草原风情”,华贵雍容的“皇家气势”。
元 -《渎山大玉海》
由于邱处机对北派玉雕行业的贡献,每逢正月十五邱袓生日这一天,京都玉雕艺人们都要到白云观去祭拜这位袓师爷。琉璃厂还设有邱祖会馆,里面安放着邱祖的塑像,会馆成了纪念邱祖和玉行聚会的场所。
由于邱祖身为全真道士,又是北玉的祖师爷,这就促成了在过去六百多年来,北京玉器艺人和道士之间的不解之缘,也是“北玉”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源头。
信息来源:伯龙阁非遗传承玉雕技艺培训基地